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跳转广告 > 正文

苹果idfa新规来了 个性化广告真的侵犯隐私权吗
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1-10-07分类:跳转广告浏览:评论:7


导读:但是,“限制追踪”之后,用户收到的广告数量并不会变少,而是相关性变差了。显然,这对于众多互联网广告商来说,影响非常大。曾公开表示,“如果没有精准投放技术,中小企业的广告转化效果会损...

苹果idfa新规来了 个性化广告真的侵犯隐私权吗

但是,“限制追踪”之后,用户收到的广告数量并不会变少,而是相关性变差了。显然,这对于众多互联网广告商来说,影响非常大。

曾公开表示,“如果没有精准投放技术,中小企业的广告转化效果会损失60%。”苹果此举是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考虑。这让各方争议聚焦在了这个问题上:基于追踪用户活动产生的“个性化广告”,是否真的侵犯了用户隐私?

先解释下个性化广告的“精准营销”原理。

“精准”的核心在于细致的“用户画像”。通过大数据手段,基于用户的性别、年龄、职业经历、个人喜好等维度,给某一行业或者具体到某一应用中的用户“打标签”。

获得了“用户画像”就好比了解了人的喜好,可以“投其所好”为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制作并分发广告。

“用户画像”的素材即为海量的用户使用数据,这些数据的来源则基于用户的“授权”。

根据使用习惯不同,PC端应用在安装过程中或手机应用在安装完成之后,都会提示用户阅读用户协议,其中均会列明应用需要对用户收集的信息、使用目的、方式及范围等。在应用使用之初,也会提示用户开启系统授权权限,比如允许开启相机、同步通讯录、地理位置分享等等。

用户“勾选”同意之后,意味着已经知晓用户协议中的内容,允许应用进行信息采集。

同时,由于单个应用的收集的用户数据信息,不足以完整地刻画“用户画像”,需要多个应用的“共同协作”,此时,就用到智能手机的设备识别码。

比如,苹果手机给商家提供的IDFA标识,就是与设备绑定的广告标识符。它由一串大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,相当于用户的临时身份证明,可以让不同商家之间的用户画像同步到一个人,跟踪在移动端的广告投放效果。

举个例子,A平台为用户打上的“标签”,与手机识别码相对应;当用户使用B平台时,B平台可以通过识别码分析出A平台给用户打的“标签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将多平台的数据汇集起来,可以实现跨平台的精准广告推送。

随着用户使用相关应用的种类增多、时长增加,广告也变得越来越“懂”我们。

这就是大家常常会遇到的:曾经无意之中搜索的商品,出现在了某电商平台的搜索推荐页;微信朋友圈“推测”出屏幕前的你是单身,在某天推送了某婚恋网站的交友信息;上午和朋友聊天买车,下午就在某网站上看到了买车推荐………

个性化广告越来越“精准”,商家是否“窥探”了用户的隐私?

《网络安全法》第41条规定,“网络运营者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,应当公开收集使用规则;明示收集、使用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围;并经被收集者同意。”这是个人信息收集中的“知情-同意”原则。正如上文所述,用户阅读了包含信息收集内容的用户协议、隐私权条款,并选择同意条款,意味着应用收集信息获得了用户授权。


已有7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

欢迎 发表评论: